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
作者:
【申請公布號: CN113815227A;申請權利人:河南八斗智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發明設計人: 曹翠紅;】
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表面設置有帶動打印頭移動的滑板,所述滑板的動力由上下位置平行的雙層同步帶和電機提供;本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將各個主動輪和從動輪均設置有上下雙側導輪的結構,將同步帶分別纏繞在上下位置不同的導輪上,避免了傳統的同步帶交叉的問題,使得本裝置在使用更加穩定,不易跳帶;本裝置設置了張緊裝置,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對同步帶的張緊度進行調節,調節更方便,調節同步帶幅度大,安裝維修方便;本裝置設置有雙冷風的打印頭,風道冷卻效果好,結構緊湊,可長時間工作。
主權項:
1.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表面設置有帶動打印頭移動的滑板,所述滑板的動力由上下位置平行的雙層同步帶和電機提供。
要求:
1.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表面設置有帶動打印頭移動的滑板,所述滑板的動力由上下位置平行的雙層同步帶和電機提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方形板框,所述底座表面一側角處設置有第一主動輪、第二主動輪,所述底座表面另一側角處均設置有第一從動輪、第二從動輪;所述第一主動輪和第二主動輪的動力分別由第一步進電機和第二步進電機提供;
所述第一主動輪、第二主動輪和第一從動輪、第二從動輪配合同步帶、第一步進電機、第二步進電機帶動滑板移動,滑板表面設置有打印頭,從而帶動打印頭移動打印。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動輪、第二主動輪、第一從動輪、第二從動輪均由上下位置設置的雙層導輪組成;所述第一主動輪、第二主動輪分別套設于第一步進電機、第二步進電機的轉軸,所述第一步進電機和第二步進電機設置在底座底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輪柱狀,其兩端設置有防止跳帶的凸起,其中間位置開設有凹槽;所述導輪從上到下開設有連接通孔。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表面設置有限制打印頭移動軌跡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表面開設有穿設同步帶的通孔;所述滑板嵌設有第三從動輪、第四從動輪,第三從動輪、第四從動輪周圍均套設有同步帶,所述滑板嵌設的第三從動輪、第四從動輪均為一半位于滑板上側、一半位于滑板下側;所述滑板內側設置有滑道,所述滑道表面卡設有滑塊,所述滑塊可在滑板嵌設的第三從動輪、第四從動輪周圍同步帶的帶動下滑動;所述滑塊表面連接有打印頭。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一主動輪上側的導輪、第一從動輪上側的導輪、第二從動輪上側的導輪、第三從動輪上側的導輪、第四從動輪上側的導輪之間連接有一條同步帶;
第二主動輪下側的導輪、第一從動輪下側的導輪、第二從動輪下側的導輪、第三從動輪下側的導輪、第四從動輪下側的導輪之間連接有一條同步帶。
7.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頭包括承接板,所述承接板內側上部設置有第三步進電機,所述承接板內側下部與滑塊連接;
所述第三步進電機轉軸連接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嚙合有減速輪,所述減速輪包括前后位置同軸設置的第二齒輪、第三齒輪;所述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所述第三齒輪一側間隔設置有調節按鈕;所述調節按鈕與第三齒輪之間設置有打印原料,打印原料經過散熱管連接至噴頭,由噴頭噴出打印。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表面設置有下料限位板,所述下料限位板扣合在第一齒輪周圍,所述下料限位板底部開設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設置在調節按鈕與第三齒輪間隙的正下方,所述出料孔內穿設有打印原料。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管周圍設置散熱裝置,所述散熱裝置包括風道和風機,所述風道為方形扣設在散熱管周圍,所述風道的左側設置有第一風機,所述第一風機吹出的風經過風道左側底部的延伸管給噴頭的噴出料降溫,所述風道右側設置有第二風機,所述第二風機的風給散熱管降溫。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從動輪、第二從動輪一側設置有張緊裝置,所述張緊裝置包括固定座、活動座;
所述固定座為截面呈“L”狀板材,其短邊通過螺釘固定連接與底座表面,所述固定座與活動座之間通過螺釘和螺母的配合連接,通過調整螺母在螺釘上的位置進而調整二和之間的距離;所述活動座呈“匚”狀,其豎邊中心位置通過螺釘與固定座長邊連接,所述活動座“匚”狀的橫邊表面開設有“L”型連接槽,連接槽內通過連接軸卡設導輪。
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3D打印機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
背景技術
3D打印(3DP)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又稱增材制造,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隨著3D打印技術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3D打印機的使用量也在不斷增加。目前使用的3D打印機普遍使用單層固定帶交叉的Corexy結構進行打印操作,此種固定帶交叉的方式不穩定容易發生跳帶,大大影響了工作效率;張緊結構調節幅度小,不能將固定帶調節至合適的張緊度;目前打印機的打印頭多為遠程打印不能打印軟質材料、容易堵頭,降溫效果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具備運行穩定、不易跳帶;張緊度調節幅度大,打印頭降溫效果好可長時間工作的優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表面設置有帶動打印頭移動的滑板,所述滑板的動力由上下位置平行的雙層同步帶和電機提供。
優選的,所述底座方形板框,所述底座表面一側角處設置有第一主動輪、第二主動輪,所述底座表面另一側角處均設置有第一從動輪、第二從動輪;所述第一主動輪和第二主動輪的動力分別由第一步進電機和第二步進電機提供;
所述第一主動輪、第二主動輪和第一從動輪、第二從動輪配合同步帶、第一步進電機、第二步進電機帶動滑板移動,滑板表面設置有打印頭,從而帶動打印頭移動打印。
優選的,所述第一主動輪、第二主動輪、第一從動輪、第二從動輪均由上下位置設置的雙層導輪組成;所述第一主動輪、第二主動輪分別套設于第一步進電機、第二步進電機的轉軸,所述第一步進電機和第二步進電機設置在底座底面。
優選的,所述導輪柱狀,其兩端設置有防止跳帶的凸起,其中間位置開設有凹槽;所述導輪從上到下開設有連接通孔。
優選的,所述滑板表面設置有限制打印頭移動軌跡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表面開設有穿設同步帶的通孔;所述滑板嵌設有第三從動輪、第四從動輪,第三從動輪、第四從動輪周圍均套設有同步帶,所述滑板嵌設的第三從動輪、第四從動輪均為一半位于滑板上側、一半位于滑板下側;所述滑板內側設置有滑道,所述滑道表面卡設有滑塊,所述滑塊可在滑板嵌設的第三從動輪、第四從動輪周圍同步帶的帶動下滑動;所述滑塊表面連接有打印頭。
優選的,第一主動輪上側的導輪、第一從動輪上側的導輪、第二從動輪上側的導輪、第三從動輪上側的導輪、第四從動輪上側的導輪之間連接有一條同步帶;
第二主動輪下側的導輪、第一從動輪下側的導輪、第二從動輪下側的導輪、第三從動輪下側的導輪、第四從動輪下側的導輪之間連接有一條同步帶。
優選的,所述打印頭包括承接板,所述承接板內側上部設置有第三步進電機,所述承接板內側下部與滑塊連接;
所述第三步進電機轉軸連接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嚙合有減速輪,所述減速輪包括前后位置同軸設置的第二齒輪、第三齒輪;所述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所述第三齒輪一側間隔設置有調節按鈕;所述調節按鈕與第三齒輪之間設置有打印原料,打印原料經過散熱管連接至噴頭,由噴頭噴出打印。
優選的,所述承接板表面設置有下料限位板,所述下料限位板扣合在第一齒輪周圍,所述下料限位板底部開設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設置在調節按鈕與第三齒輪間隙的正下方,所述出料孔內穿設有打印原料。
優選的,所述散熱管周圍設置散熱裝置,所述散熱裝置包括風道和風機,所述風道為方形扣設在散熱管周圍,所述風道的左側設置有第一風機,所述第一風機吹出的風經過風道左側底部的延伸管給噴頭的噴出料降溫,所述風道右側設置有第二風機,所述第二風機的風給散熱管降溫。
優選的,所述第一從動輪、第二從動輪一側設置有張緊裝置,所述張緊裝置包括固定座、活動座;
所述固定座為截面呈“L”狀板材,其短邊通過螺釘固定連接與底座表面,所述固定座與活動座之間通過螺釘和螺母的配合連接,通過調整螺母在螺釘上的位置進而調整二和之間的距離;所述活動座呈“匚”狀,其豎邊中心位置通過螺釘與固定座長邊連接,所述活動座“匚”狀的橫邊表面開設有“L”型連接槽,連接槽內通過連接軸卡設導輪。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將各個主動輪和從動輪均設置有上下雙側導輪的結構,將同步帶分別纏繞在上下位置不同的導輪上,避免了傳統的同步帶交叉的問題,使得本裝置在使用更加穩定,不易跳帶;本裝置設置了張緊裝置,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對同步帶的張緊度進行調節,調節更方便,調節同步帶幅度大,安裝維修方便;本裝置設置有雙冷風的打印頭,風道冷卻效果好,結構緊湊,可長時間工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的另一角度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的滑板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的打印頭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的打印頭截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的風道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的張緊裝置示意圖。
圖中標注說明:1、底座;2、第一步進電機;3、第一主動輪;4、第二步進電機;5、第二主動輪;6、同步帶;7、滑板;81、第一從動輪;82、第二從動輪;83、第三從動輪;84、第四從動輪;9、張緊裝置;10、限位板;11、滑道;12、滑塊;13、承接板;14、第三步進電機;15、調節按鈕;16、下料限位板;17、風道;18、第一風機;19、第二風機;20、噴頭;21、散熱管;22、固定座;23、活動座;24、導輪;25、第一齒輪;26、第二齒輪;27、第三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請參閱圖1-7,實施例1,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表面設置有帶動打印頭移動的滑板7,所述滑板7的動力由上下位置平行的雙層同步帶6和電機提供。
實施例2,一種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方形板框,所述底座1表面一側角處設置有第一主動輪3、第二主動輪5,所述底座1表面另一側角處均設置有第一從動輪81、第二從動輪82;所述第一主動輪3和第二主動輪5的動力分別由第一步進電機2和第二步進電機4提供;
所述第一主動輪3、第二主動輪5和第一從動輪81、第二從動輪82配合同步帶6、第一步進電機2、第二步進電機4帶動滑板7移動,滑板7表面設置有打印頭,從而帶動打印頭移動打印。
所述第一主動輪3、第二主動輪5、第一從動輪81、第二從動輪82均由上下位置設置的雙層導輪24組成;所述第一主動輪3、第二主動輪5分別套設于第一步進電機2、第二步進電機4的轉軸,所述第一步進電機2和第二步進電機4設置在底座1底面。
所述導輪24柱狀,其兩端設置有防止跳帶的凸起,其中間位置開設有凹槽;所述導輪24從上到下開設有連接通孔。
實施例3,其與實施例2的區別在于:
所述滑板7表面設置有限制打印頭移動軌跡的限位板10,所述限位板10表面開設有穿設同步帶6的通孔;所述滑板7嵌設有第三從動輪83、第四從動輪84,第三從動輪83、第四從動輪84周圍均套設有同步帶6,所述滑板7嵌設的第三從動輪83、第四從動輪84均為一半位于滑板7上側、一半位于滑板7下側;所述滑板7內側設置有滑道11,所述滑道11表面卡設有滑塊12,所述滑塊12可在滑板7嵌設的第三從動輪83、第四從動輪84周圍同步帶6的帶動下滑動;所述滑塊12表面連接有打印頭。
所述第三從動輪83、第四從動輪84均由上下位置設置的雙層導輪24組成。
實施例4,其與實施例3的區別在于:
第一主動輪3上側的導輪24、第一從動輪81上側的導輪24、第二從動輪82上側的導輪24、第三從動輪83上側的導輪24、第四從動輪84上側的導輪24之間連接有一條同步帶6。
第二主動輪5下側的導輪24、第一從動輪81下側的導輪24、第二從動輪82下側的導輪24、第三從動輪83下側的導輪24、第四從動輪84下側的導輪24之間連接有一條同步帶6。
實施例5,其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
所述打印頭包括承接板13,所述承接板13內側上部設置有第三步進電機14,所述承接板13內側下部與滑塊12連接;
所述第三步進電機14轉軸連接有第一齒輪25,所述第一齒輪25嚙合有減速輪,所述減速輪包括前后位置同軸設置的第二齒輪26、第三齒輪27;所述第二齒輪26與第一齒輪25嚙合,所述第三齒輪27一側間隔設置有調節按鈕15;所述調節按鈕15與第三齒輪27之間設置有打印原料,打印原料經過散熱管21連接至噴頭20,由噴頭20噴出打印;
所述承接板13表面設置有下料限位板16,所述下料限位板16扣合在第一齒輪25周圍,所述下料限位板16底部開設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設置在調節按鈕15與第三齒輪27間隙的正下方,所述出料孔內穿設有打印原料。
所述散熱管21周圍設置散熱裝置,所述散熱裝置包括風道17和風機,所述風道17為方形扣設在散熱管21周圍,所述風道17的左側設置有第一風機18,所述第一風機18吹出的風經過風道17左側底部的延伸管給噴頭20的噴出料降溫,所述風道17右側設置有第二風機19,所述第二風機19的風給散熱管21降溫。
所述調節按鈕15左側設置有彈簧推著調節按鈕15底側設置的軸承,軸承和第三齒輪27之間擠壓有材料,裝卸材料方便。
實施例6,其與實施例2的區別在于:
所述第一從動輪81、第二從動輪82一側設置有張緊裝置9,所述張緊裝置9包括固定座22、活動座23;
所述固定座22為截面呈“L”狀板材,其短邊通過螺釘固定連接與底座1表面,所述固定座22與活動座23之間通過螺釘和螺母的配合連接,通過調整螺母在螺釘上的位置進而調整二和之間的距離;所述活動座23呈“匚”狀,其豎邊中心位置通過螺釘與固定座22長邊連接,所述活動座23“匚”狀的橫邊表面開設有“L”型連接槽,連接槽內通過連接軸卡設導輪24。
本3D打印機雙層運行結構將各個主動輪和從動輪均設置有上下雙側導輪24的結構,將同步帶6分別纏繞在上下位置不同的導輪24上,避免了傳統的同步帶6交叉的問題,使得本裝置在使用更加穩定,不易跳帶;本裝置設置了張緊裝置9,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對同步帶6的張緊度進行調節,調節更方便,調節同步帶6幅度大,安裝維修方便;本裝置設置有雙冷風的打印頭,風道17冷卻效果好,結構緊湊,可長時間工作。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推薦新聞